贵院诗词文化 | 中华美育精神的当代传承

发布日期:2025-09-05    浏览次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中华诗词源远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历来受到中国人的喜爱和推崇。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与鸟兽草木之名”。从诗经到楚辞,从汉赋到唐诗,从宋词到元曲,几千年的诗词积淀,浸润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造就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人在诗歌的吟咏中,锻造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确立了天下大同的理想追求,孕育了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滋养了正义凛然的精神品格。诗词文化已经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标识,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诗词的吟咏中,中国人构建了自己鲜明的精神世界,文化自信愈发坚定。

一、贵阳学院诗词文化的缘起

“诗词文化”作为贵阳学院“六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轫于原贵阳师专中文系。2000年前后,原贵阳师专中文系师生围绕诗教开展了创作、朗诵、采风、办报等教育教学活动,教师成立了“菜花诗社”,学生成立了“远帆文学社”,举办中国古典诗歌朗诵音乐会印发校园文学刊物《远帆》,深受师生的喜爱和好评。贵阳学院成立后,学校积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嵌入诗词文化元素,通过营造充满诗意的校园空间环境,举办高水平的诗歌朗诵活动,将诗词文化融入课程建设,打造多元化的活动载体,开展诗词创作和诗词理论研究等途径,多措并举推进诗词文化建设,用诗词文化滋养和浸润了莘莘学子。贵阳学院在2009年被省教育厅、省诗词学会授予“诗词校园”荣誉称号,诗词文化也逐渐成了贵阳学院“六元文化”之一。

二、多措并举推动诗词文化建设

用中华诗词文化滋养大学生的心灵和品格,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贵阳学院自建校以来,就高度重视诗词文化建设工作,在学校党委宣传部的指导下,以文化传媒学院为基地,学生工作部、团委、教务处、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图书馆、音乐学院等部门联动参与,多措并举,让诗词文化在贵阳学院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一)注重环境育人,营造充满诗意的校园空间

1.精心布置蕴含诗词文化元素的校园公共场所。贵阳学院在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巧妙地将诗词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为广大学子营造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了公共场所的文化育人功能。阳明广场的风景墙上镌刻着古代名家的名篇佳句、梨园湖心亭的对联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花园观赏石上的格言警句引人深思……,广大师生在校园中能够“抬头见诗词”。“濯清流,赏秀荷,不妨亭中小伫;步曲径,聆天籁,岂可心底微俗”,一年四季,时光流转,贵阳学院学子在诗意的校园环境中生活,学会了去感知生活中的诗意。贵阳学院园林设计别具匠心,并将中华诗词意境融入其中,打造了苾园、梨园、桃园、竹园、桂园、生态园和鱼梁河七个主题园林,比如“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渔梁河畔的竹园宛如一幅水墨画,竹竿笔直挺拔,竹叶婆娑起舞,为校园增添了一抹清雅脱俗的气息。每当春天到来,图书馆旁的樱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引发了师生心中的诗情,201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左贤伦被樱花林的美景触动,在贵阳学院报上发表《题贵阳学院樱花树》小诗。逸夫楼前桂花盛开时,整个校园都沉浸在浓郁的花香中,仿佛置身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悠远意境中。2022级汉语言文学范荣窕同学的《游梨园》就写出了自己在梨园游玩时的悠然闲适,其诗云:石径悠然独待我,梨园小主正扶疏。寸荫系取三分用,以待清风故友足。

2.积极建构了具有诗词文化氛围的校园媒介环境。贵阳学院除了在校园公共场所、园林景观等物理空间融入诗词文化元素以外,还在《贵阳学院报》、贵阳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等校园媒体上传播诗词文化,以营造浓厚的诗词文化氛围。《贵阳学院报》是贵阳学院主办的一份公开出版发行的报纸,国内统一刊号:CN52-0809/G。《贵阳学院报》刊发了不少师生自创的诗词作品,很多贵阳学院学子的第一篇公开发表的诗词作品,就是在《贵阳学院报》上。《远帆文学》是贵阳学院文化传媒学院远帆文学社主办的一份校园文学刊物,从20世纪90年代创办至今,几十年来专注于为青年学子提供一个展示文学才华的舞台。从刚开始时的一份油印小报到现在印刷精美的刊物,刊登了全校各个专业同学创作的诗词、散文、小说、文艺评论,成了一份历久弥新的纯文学刊物。贵阳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专门开办了“夜读”专栏,该专栏定期发布传播诗词文化的新媒体作品。“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学生柔美的声音配上贵阳学院春天樱花、桃花、梨花次第开放的美景,将唐代白居易的这首《春风》演绎出别样风情。“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炎炎夏日,宋代秦观的这首《纳凉》配上梨园的荷塘、苾园的树荫,呈现出一幅夏日校园的美景,让师生更加坚定的去追寻美好的未来。“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在金秋十月,宋代杨万里的这首《咏桂》配上桂园桂花开放的美景和清幽的笛声,更能品出桂花的芳直不屈。

图1 《贵阳学院报》和《远帆文学》

(二)抓好诗词诵读活动,引导学生体验诗词文化独特魅力

贵阳学院的诗文朗诵活动,从2000年原贵阳师专中文系举办的“中国古典诗歌朗诵音乐会”开始,逐步向全校推开,成了学校常规性文化活动,从2016年开始,在校党委宣传部的指导下,由图书馆和文化传媒学院联合主办的贵阳学院“翰墨书香”诵读比赛,更是将校级诗歌朗诵活动常态化;2021年,以“百年印记 未来可期”为诵读主题重温党的百年光辉历程,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2022年,以“经典有声”为主题响应国家图书馆、中图学会“读百部经典 品千年文化”活动;2023年,以“诵读中华经典 传承优秀文化”为诵读主题;2025年,“翰墨书香”诵读比赛已经连续举办到第十届,成了贵阳学院诗词文化育人的一张靓丽名片,吸引了全校多个专业的同学参加。由于比赛连续举办十年,已经成为不少毕业生大学时光的美好回忆。


图2 贵阳学院第十届“翰墨书香”比赛作品《屈原颂,生死交响》

(三)将诗词文化融入课程建设,提升学生文化底蕴

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是教学工作的主要阵地,理应承担起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育人任务。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对大学生进行通识教育,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公共必修课,不仅要教授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更是承载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文化传媒学院《大学语文》教师团队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近年来,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通过不断探索,创新性地运用“视听演练”这一教学模式开展诗词教学,全校很多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通过学习《大学语文》喜欢上了诗歌朗诵和诗歌创作。同时文化传媒学院充分认识到课程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中,精心设置了《古诗文背诵与默写》《诗文朗诵与鉴赏》《中国现代诗歌研究》《诗词创作与研究》等课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阶梯式诗教类课程群。

(四)以丰富社团活动为载体,增强诗词文化影响力

1.成立以教师为主体的“菜花诗社”,引领学子传承诗词文化。2000年左右,原贵阳师专中文系一群富有文学情怀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命感的教师成立了“菜花诗社”。一些诗社成员还将自己创作的诗歌集结出版,这些诗集不仅丰富了学校的文艺创作,也提升了师生进行诗歌创作的信心。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有王蔚桦、杜杨、曾晓鹰、吴凌……向有强副教授是贵阳学院诗词理论研究的新兴力量,2024年3月,向有强历时6年完成的《黎兆勋词编年校注》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通过校勘尽量恢复了黎兆勋《葑烟亭词》的文本原貌,注释了文本中的古人、古事、古语,以及部分词本事和词本意,并为黎兆勋大部分作品编年。


图3 贵阳学院诗词文化建设部分理论成果

2.成立多个“文学与国学类”学生社团,多维度开展诗词文化活动。贵阳学院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陆续成立了多个“文学与国学类”学生社团,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注意激发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生动力,学生社团组织的各类诗词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且充满活力。“远帆文学社”--放飞诗歌梦想的舞台。该社团创立于20世纪90年代,由一群对文学充满热情的原贵阳师专中文系学生发起,成为贵阳学院历史最为悠久的学生文学社团。初创时期条件艰苦,第一期的《远帆》只是一份简陋的油印小报,需要先在蜡纸上刻字,再用油墨滚筒手工印刷,但正是这样一个简陋的小报,承载了莘莘学子的文学梦想。如今,《远帆》杂志已经从最初的不定期刊印,发展成为每年定期出版两期的文学刊物。2023年第2期的《远帆》已经包含了古体诗、现代诗、散文、小说、文艺评论五大板块,投稿的学生也更加多元化。一批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在《远帆》刊出,虽稍显稚嫩,但让人看到了诗词创作的新生力量。启宏印社---用书画艺术诠释诗词之美。贵阳学院启弘印社,自2004年成立以来,一直秉承着“深心托豪素,怀抱观古今”的理念,致力于用书画艺术诠释诗词之美。启弘印社的名字寓意深远,“启”代表着启蒙学习、钻研的精神,而“弘”则意味着继承、发扬、创新的态度。在启弘印社2022年举办的“赏经阅典对话古今,墨润纤毫笔写千秋”;2023年举办的“启弘印社五四青年节书法作品展”;2024年举办的“二十四节气书法展”,充分展示了中国诗词和书法结合的艺术魅力。知行国学社--体验诗词文化之趣。贵阳学院知行国学社成立于 2014 年,社团秉承“知行合一”的思想,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诗词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国学社社员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知行国学社通过举办有趣的传统文化节,让广大学子体验国学之趣。阳明心乐坊--诗词文化与多元艺术的融合创新。阳明心乐坊成立于2021年,该社团诞生于阳明心学的文化土壤,通过中国民族音乐、诗词吟诵、阳明心学道器合一的结合方式达到“以文化人”的目标。根据王阳明所推崇的“乐是心之本体”的乐教思想,以“尚诵读、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为主要形式,以传统国乐辅之阳明心学诗歌及相关的唱诵、吟诵为主要实践活动。在校园中营造了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氛围。

三、贵阳学院诗词文化

建设成效凸显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贵阳学院多措并举推动诗词文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校园诗词文化氛围。在诗词文化的浸润和熏陶下,贵阳学院培养出一批批扎根贵州、服务贵州,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毕业生。

刘芳,原中文系1993届毕业生,贵阳市白云区第三中学正高级教师,现兼任中国盲协副主席,中国盲协文学委员会秘书长等职。刘芳扎根农村基础教育三十余年,曾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宣部“时代楷模”、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刘芳因患“视网膜色素变性”逐渐失明,2007年转型为心理咨询老师。二十多年来,刘芳老师虽然失明,但仍然笔耕不辍,陆续出版了关注农村教育的自传体长篇小说《石榴青青》和《花开十年》,还有散文集《慢慢想》,以及关注亲子教育的散文集《两个世界的万花筒》等,最近在《盲童文学》上连载童话故事《狗十七猫十八》,有多篇散文作品刊发在《盲人月刊》和贵州日报等报刊杂志上,现在已经是中国作协会员、贵州省作协会员,被新华社等媒体誉为“中国大山里的海伦.凯勒”。


图4 刘芳老师到贵阳学院作阅读分享

贵阳学院毕业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播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诠释着“家国情怀”的真谛,讲述着多彩贵州的故事,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文化的独特魅力。

【责任编辑】一审:张馨尹      二审:贺电     三审:许晓璐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