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院红色文化 | 红色革命精神的传承弘扬

发布日期:2025-09-05    浏览次数:

贵州是中国革命的转折地。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年长征时,红军在贵州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为我们留下宝贵精神财富”。强调要“从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中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红军足迹遍及贵州9个市(州)、60多个县(市、区),留下了丰富的文物资源,见证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红色是多彩贵州最鲜明的底色。

2009年,贵阳市师范学校并入贵阳学院,其前身是贵阳师范学校,贵阳师范学校作为当时贵州省最重要的教育机构,其学子始终将自己的命运同祖国和人民紧密相连,在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解放初期的剿匪斗争中,一批又一批贵阳师范学校学子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英勇献身,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他们用热血和生命,铸就了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丰碑。从贵阳师范学校走出来的烈士,有熊大瀛、傅以平、林正良、胡有猷、金芳云、凌毓俊、徐绍敏等。革命先烈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正义事业英勇献身,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承载着深厚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的红色文物,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先进文化,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关注如何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重大问题。在这一背景下,贵阳学院紧密围绕贵州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四大文化工程”的战略部署,立足贵州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推动传承红色基因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机结合,全力构建“大思政课”育人体系。

“薪火黔行”传承红色基因

贵阳学院首倡的“薪火黔行”红色育人项目,通过多元化的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一体化育人模式,深入推广红色文化和长征精神。以学生为主体,将红军在贵州若干重大历史事件作为主题,建设了丰富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社会课堂,应用于课堂教学、大学校园、中小学、军营、社区、乡村等8个实践场景,实现红色文化的创新学习、实践与传承。通过主题演讲、辩论赛、红色文创设计、普法教育、红色主题体验等丰富形式,增强了学生和公众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项目实施以来,累计影响人数超过万人,为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做出了积极贡献,项目活动被多家媒体、平台公开报道80余次。

通过薪火黔行项目,由学生主导建设课程包,录制教师慕课、教学设计方案、录制学生微课,长征故事等,形成全新的课程混合式学习模式。截至目前,课程平台访问量达30余万次。已完成50平方米娄山关主题教育体验空间建设,针对校内外群体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和主题教育40余次。薪火黔行项目课程包改变了传统思政教育说教、讲授的刻板印象;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红色文化,让历史更鲜活、更贴近生活,触动人心;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加对红色文化的学习了解,传递爱党爱国的正能量。

经过多年的培育孵化,“薪火黔行”项目取得显著成效。“薪火黔行——红色文化实践课”获贵州省第二批省级“金课”。“薪火黔行——红色文化与传承”项目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2024)“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中获贵州省银奖。在“2025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评选中,我校的“‘薪火黔行’——红色文化育人”被遴选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2025年,学校在薪火黔行——“辉映红飘带·传承长征魂”红色文创设计大赛中喜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该项目已成为贵州省教育行业传承推广红色文化的品牌项目。


社会实践赓续红色血脉

近年来,校团委将红色文化学习、长征精神体悟深度融合,以“实践+思政+专业”模式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让青春在传承与奋斗中绽放时代光芒。

校团委以“红色基因”为精神原点,串联起“家国情怀”“黔中底色”等育人要素。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厚植信仰之基。

一是“红色文化+教育”,培育“红种子”。团员青年们深入贵州的长征文化遗址,在真实的历史场景中切身体悟革命精神,思想政治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不仅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还有效增强了历史责任感与民族认同感。通过实践探索,构建出一套融入红色文化的全新思政教育模式,赋能“思政新课堂”,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鲜活、有力。

二是“红色文化+调研”,转化“挑战杯”实践成果。实践活动形成的调查问卷、访谈记录、图片视频等一手资料以及活动后形成的调研报告、实践总结和实践视频等资料,经过系统研究与资源整合,转化为“挑战杯”红色专项系列实践成果。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红色专项活动中有33支队伍获奖。


重要时点开展红色活动


学校紧扣重要节庆纪念日等节点,利用清明、烈士纪念日等开展升旗仪式、清明祭英烈、红色知识竞赛、短视频大赛及参观展馆等红色文化活动,弘扬革命精神,厚植家国情怀。

学校组织教师开展烈士纪念活动、教职工参观“红飘带”长征数字科技艺术馆、举行烈士纪念日升旗仪式等,激励全校教职工传承红色基因,从光荣革命传统中感悟初心使命,汲取奋进力量。

学校学工部、团委及专业学院,以红色文化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精心策划开展清明祭英烈、红色知识竞赛、短视频大赛、红色影视配音和诵读比赛等活动。“以声为媒,红色影视配音传承国防使命担当”为主题的学生社区配音秀大赛活动以经典红色影视作品为载体,不仅促进了红色文化的传播交流,更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艺术实践;举办红色知识竞赛,各专业学院的团支部代表通过情景问答强化党史与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开展“黔行红色之路・青春推介先锋”短视频大赛,通过学生团队深入挖掘贵州红色资源,创作微视频,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解;通过演绎红色剧本、“青年讲师团”、理论宣传二人讲、理论宣讲团等形式增强学生参与感;开展团干部擂台比武,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党史、团史、贵州红色文化等进行主题宣讲;组织学生赴烈士陵园开展扫墓活动,聆听革命故事,强化使命担当。为学生搭建传承红色基因的舞台,实现思想引领与实践育人的深度融合,引导青年学子厚植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


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


学校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思政课、团课、青马工程培训班及第二课堂,构建“课堂浸润+实践淬炼”的立体化育人体系,切实推动红色基因入脑入心。

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强思政课程的创新、探索与实践,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在思政课堂中强调案例分析与师生互动交流,将贵州红色故事与宏大历史叙事相结合,提高学生对学习和传播红色文化的积极性。建立VR实训室,通过VR模拟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习党史、中国革命史,感受红色文化的波澜壮阔。积极开展红色文化宣讲和实践课程,增强学生对学校红色文化建设的参与感。

校团委组织《“红船精神”与青年使命》《党领导下的百年青年运动史》等主题学习。举办校级青马工程培训班,设置“红色理论研学+革命旧址实践+基层服务锻炼”模块,组织学员线上线下开展理论学习;赴王若飞故居、瓮安县猴场镇十八烈士陵园等地开展实践活动;利用暑期三下乡的契机,学员到基层开展理论宣讲。

校团委联合专业学院以项目化申报机制为抓手,构建“申报-实施-转化”全链条育人模式开展第二课堂,推动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如“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项目,将本土红色案例转化为教学模块,实现理论课从“单向灌输”向“情境浸润”升级;依托“黔遗畅游——红飘带思政课实践研学”项目,设计重走长征路、红色遗址调研等实践路线,以实地探访激活历史共鸣;“贵州省红色资源集聚化开发利用研究”课题,引导学生运用学术思维挖掘红色文化时代价值,形成资源转化方案;借力“红色建造节”创意项目,鼓励学生通过模型搭建、文创设计等实践,将红色精神具象化为可感知、可传播的文化产品。

【责任编辑】一审:张馨尹      二审:贺电     三审:许晓璐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