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院端棻文化| 以“端棻文化”赓续教育改革创新基因

发布日期:2025-09-05    浏览次数:

李端棻(1833年—1907年),字苾园,贵州贵筑县(今贵阳市)人,祖籍湖南省清泉县(今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朝著名政治家、改革家,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首倡者、戊戌变法重要推动者、近代教育改革先驱。

光绪二十二年(1896)五月,李端棻给光绪帝上《请推广学校折》,建议在全国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奏请改革专习考据、词章、帖括的旧式书院,在全国遍设新式学堂。其中,京都设京师大学堂,各省、府、州、县遍设中学堂、小学堂,开设外文、算学、天文、地理、格致(理化)和外国历史,还建议设藏书楼(图书馆)、创仪器院、开译书局、广立报馆、选派游历。自李端棻上《请推广学校折》后,光绪二十四年(1898)6月11日(农历4月23日),光绪帝亲自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告维新变法自今始。强调:“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又于1898 年6月23日(农历5月5日)“谕令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以废八股文。”1898年6月26日(农历5月8日)“令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速议设立京师大学堂事宜。”1898年7月10日(农历5月22日),光绪帝接受康有为呈递的《请改各省书院为中学堂乡邑淫祠为小学堂令小民六岁皆入学折》。清政府“命各省督抚将现有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至于学校等级,自应以省会之大书院为高等学,郡城之书院为中等学,州县之书院为小学。”此况的出现,不得不归功于李端棻向光绪帝呈递的《请推广学校折》。《请推广学校折》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它有力地推动了近代中国教育管理体制、教学内容和办学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的深刻转变。

“端棻文化”被列入贵阳学院“六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文化的鲜明特质在于“爱国、进取、改革、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端棻文化”在贵阳学院党委与行政的大力倡导下,在贵阳学院李端棻研究院的积极推动下,已成为贵阳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品牌,为推动贵阳学院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学校办学历史与李端棻先生的渊源

一、构建脉络与培育目标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春,李端棻与于德楷、乐嘉藻(采丞)、李裕增四人出于“谋黔省教育之发展,振兴贵州文化,培养新学师资以应教育发展之需求”的目的,商议集资创设贵阳公立师范学堂,该学堂以贵阳次南门外名胜雪涯洞、丁公祠、昭忠祠、来仙阁为校址,定名为“贵阳公立师范学堂”;清朝光绪三十二年更名贵州优级师范选科学堂;宣统三年(1911年),改办为贵州两级师范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改名为贵州省立师范学校;贵阳解放后,省立贵阳女子师范学校于1950年并入该校,1957年该校由省属改为市属,由贵阳市教育局直接领导,定名为贵阳市师范学校;2009年并入贵阳学院。百年贵师,是贵州省建校历史最长的师范学校。此后,贵阳市编委《关于贵阳学院增设李端棻研究院有关机构编制事项的批复》在2017年4月正式行文,组建李端棻研究院正处级研究机构。在贵阳学院校史馆中,第一展厅就是讲述李端棻在贵阳的办学历史。与此同时,以李端棻名字以及相关的符号性表述命名贵阳学院的建筑单体、道路和景观,如学校打造的校园七景中就有一景为苾园(李端棻先生字苾园),校史馆门口铸立李端棻先生铜像,校史馆举办的“端棻讲坛”,这些文化符号的设置,对营造贵阳学院校园文化中浓厚的“端棻文化”氛围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二、学校对“端棻文化”教育改革创新基因的传承

党员干部培训是提升党员干部能力的关键途径,必须高度重视和持续推动。培训应立足实际需求,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

学校“六元文化”之“端棻文化”,以李端棻“教育强国”思想为根基,传承教育改革创新基因。李端棻作为贵阳公立师范学堂的主要创始人,其教育强国与实践创新的办学理念已成为学校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贵阳学院依托李端棻研究院的学术研究与校史资源的活化利用,构建起“师德养成+实践创新+家国情怀”的育人模型,实现百年师范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有机融合,彰显“师道尊严”与“教育强国”的精神传承,奠定“弘文励教、薪火相传”的文化底色。为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深厚教育情怀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铸魂强师,提升教师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

贵阳学院2004年组建为综合型普通本科高校,2010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2017年通过教育部审核评估,2018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23年完成“省属省管”管理体制改革,2024年增列为贵州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迈上高质量持续发展的新征程。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师资队伍强有力地保障。学校现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等高层次专家人才近60人次。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等国家和省级团队近20个。培育了全国优秀教师、省教学名师和20余名省级“金师”,培育“新时代的贵州人”先进典型1名。

(二)改革创新,推动学校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学校坚持改革为先,结合自身的办学基础、办学定位和办学方向,紧密围绕贵州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及时优化调整本科专业,办学特色更加凸显。学校坚持创新驱动,实施质量提升工程,教学科研成效更加显著。学校建有9个国家和部委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 3个全省重点实验室,拥有服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省级平台30余个。学校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工作,以科技创新助力地方高质量发展。学校打造各类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以各类赛事为抓手,引导和激励学生积极创新创业实践。已建设获批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服务平台19个。同时,学校在思政课程的建设上进行创新性尝试,将“端棻文化”的元素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之中,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贵阳学院校史的认识与了解,强化了学生对贵阳学院的荣誉感和归宿感。

(三)扎根乡村,守望教育初心

2023年8月,教育部公布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贵阳学院“乡村小学卓越教师培养教师团队”成功入选。贵阳学院“乡村小学卓越教师培养教师团队”在团队负责人阮朝辉教授的带领下,近年来,持续领办帮扶易地扶贫搬迁新建学校(幼儿园)——开阳县东湖小学、开阳县东湖幼儿园,结对帮扶从江县大歹小学、罗甸县风亭乡小学;团队成员分组联系指导贵阳贵安乡村小学22所,与贵州省边远地区近百所小学教师结成教研共同体,持续开展线上线下交流合作、同课异构实践,每年走访乡村小学、进课堂听课评教评学百余节次,团队多名成员受邀参与贵州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受命分区县视导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和教研教改。

学校“乡村小学卓越教师培养教师团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赓续黄大年精神,孜孜不倦潜心教学,言传身教育新师,扎根贵州乡村,群策群力地助力乡村小学教师及其学校高质量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扎根贵州乡村小学的高素质教师。

三、学校大力支持“端棻文化”论坛活动的开展

一、构建脉络与培育目标

(一)“端棻文化论坛”成为“端棻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

学校李端棻研究院自2017年7月成立以来,多次举办以“端棻文化”为主题的系列论坛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贵州省史学会、贵阳市历史学会、贵阳学院、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大学、贵阳康养职业大学、贵州《文史天地》杂志社、南明区委宣传部等单位先后参与主办了“端棻文化”系列论坛活动。譬如:2017年举办“中国近代历史上的贵州声音暨纪念李端棻逝世110周年”论坛;2019年举办“李端棻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论坛;2020年举办“李端棻与近代教育创新研究”论坛;2021年举办“李端棻育人思想与当代学校人才培养问题研究”论坛;2022年举办“李(端棻)梁(启超)交往与近代中国和贵州”论坛;2023年举办“践行端棻教育改革宗旨,拓展‘端棻后学’研究领域,服务贵州人才培养需要”论坛;2024举办“李端棻与赵以炯暨青岩古镇屯堡文化研究”论坛等。“端棻文化”论坛的举办,旨在扩大“端棻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深化贵州优秀历史文化的研究与传承。

(二)“端棻文化”研究文集的出版,深化了“端棻文化”的研究,扩大了“端棻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贵阳学院李端棻研究院成立以后,在贵阳学院党委与行政的高度重视下,在院长周术槐教授研究团队的精心组织与推动下,“端棻文化”建设成效十分显著。其突出表现,是“端棻文化”研究文集的编辑出版与发行。具体情况如下:

1.《李端棻: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24.8万字),2020年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2.《李端棻与近代教育创新研究》(34万字),2021年由贵州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

3.《李端棻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34万字),2022年由贵州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

4.《“端棻后学”研究:以李端棻与梁启超的交往关系为中心》(40.4万字),2024年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该书入选当年“光明社科文库”(优秀社科研究成果汇编)。

5.《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纪念李端棻诞辰190周年暨吴雁南教育活动研究文集》(50.3万字),2025年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一审:张馨尹      二审:贺电     三审:许晓璐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