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学院,有这样一位辅导员:她扎根学生工作八年,带过四届毕业班,既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守护者,又是艺术与思政融合的探索者;她以社会工作专业背景深耕心理学领域,用“三全育人”理念编织学生成长网络。她就是美院辅导员路建秀老师。让我们走进她的育人故事,聆听一位美院辅导员的教育情怀与创新实践。

1. 心理健康的守护者
八年的坚守让路老师从“新手”转变为“多面手”。2016年,路老师初入学院,成为美术专业学生的辅导员。八年间,她带过四届学生、十余个班级,经历过“最难的时候”——学院师资紧缺时,她扛起学生管理重任,多项任务齐头并进,“当时没觉得多苦,现在回想起来,反而觉得是成长的财富。”她笑道。 在辅导员岗位上,她不仅是管理者,更是教育者。除了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她还凭借社会工作专业背景,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将心理学融入学生日常辅导。“心理健康是学生成长的基石,专业知识绝不能‘掉链子’。”她坦言,为了精进业务,她曾连续参加心理咨询师三级、二级培训,甚至将社工专业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与艺术生特点结合,开发出独具特色的心理辅导模式。


2. 艺术与思政的融合者
对于如何让艺术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创造”,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学习的问题,路老师交出了一份创新答卷。
路老师通过主题创作的方式打破思维局限,近年来,她主导策划了“百年党史”“建团100周年”“喜迎党的二十大”等系列主题画展。在建党百年主题创作中,她引导学生跳出“画党旗、国旗”的刻板印象,从革命历史事件、青年榜样等多元视角切入,用画笔诠释信仰的力量。“学生一开始觉得主题创作‘老套’,但深入挖掘历史细节后,作品反而充满新意。”让思政主题焕发艺术生命力。同时,为鼓励学生突破技法与题材的束缚,她推动建立“主题性创作多元评价体系”:既考察艺术表现力,也关注思想深度与社会价值;既有专业教师的点评,也有专业外的业余人士对作品进行评价,从多方面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

3. “三全育人”的实践者
面对艺术生个性鲜明、思维活跃的特点,路老师深谙“单打独斗”难以奏效,学生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她以“三全育人”理念为纲,整合学校、社会资源,构建起多维育人生态。“学生的成长需要全校‘搭台唱戏’”。同时她也是学生的“心灵摆渡人”,八年辅导员生涯,路老师最常被问及:“艺术生是否更难管理?”她的答案总是:“外界总给艺术生贴‘叛逆’标签,但走近才发现,他们单纯、热情、创造力强。” 是的,标签和偏见从来都无法避免,但唯有亲自去了解过才有评判的资格,也唯有如此才能打破偏见。
从青涩到成熟,路老师的八年辅导员生涯,见证了艺术生教育的创新与蜕变。在她看来,美院辅导员既要懂艺术,又要通心理;既要守初心,又要敢突破。“未来,我希望继续探索‘艺术+思政’的融合路径,让更多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坚定信仰,在创作中书写青春担当。”